陳志強 方東華:姚江秘圖山王氏家族
陳志強 方東華
從龍泉山延伸下來的秘圖山,經過歲月和人工的雕刻,今天已經很難跟“山”關聯(lián)起來了。而有關秘圖山的傳說有不少,秘圖山也是余姚與王陽明家族關聯(lián)最直接的地理標識。
姚江秘圖山概況
自秦代以來,今天秘圖山周邊即是重要的行政中心。秦代,在山南麓建有縣衙;三國時,十九歲的吳國名將朱然擔任“余姚長”后即在姚江北岸臨江構筑城池,建縣衙于山前。唐天寶六年(747年),當時名為方丈山的小名為秘圖山。此時的秘圖山,山不高,但巖石多。
秘圖山名字的由來,大多與大禹治水的傳說相關。相傳堯帝時,神州之東南洪水滔天,處于水患之中的黎民百姓幾無安身之所。堯帝命鯀治理洪水,九年不成。舜帝繼位后,罷免并殺死了鯀。鯀的兒子禹長大后,因勤勞聰明能干被舜帝委以治水重任。為尋找治水之法,禹游歷各地遍訪賢能之士。聽聞東南方向的句余山即現(xiàn)在余姚南部的四明山北有一座小山中,藏有記載了天帝治水之法的金簡玉書,他便來到句余山。經神人指點,領悟到了“該疏則疏,該湮則湮”的治水之法。按照神人指點的治水之法,歷經十三年的努力,終于把洪水制服了。自此之后,藏有治水之法的小山得名“秘圖山”。后人為了紀念禹,也為了答謝秘圖山神人對大禹的指點,便在秘圖山前豎了一塊石碑,刻上“神禹秘圖”四個大字。另一傳說,則是禹在用疏導之法治理了洪水泛濫之后,把繪制天下水流導向和河道疏浚的圖紙秘藏于一座小山中,該山因此得名秘圖山。
唐時,秘圖山南先后建立起嚴公堂、高風閣、壽圣觀等建筑;北宋時余姚縣衙規(guī)模擴大,背靠秘圖山陸續(xù)建立起清心堂、翰墨堂、不欺室、鑒止軒、翠竇亭、秀野亭等建筑,又在高風閣后建釣隱亭、翰墨堂前建芙蓉亭。山下有一泓湖水,稱為秘圖湖。湖水清澈,湖畔花木蔥蘢,紫薇搖曳,歷來是世家大族與騷客隱士們居住的樂地。
秘圖山的王氏家族
秘圖山成為王氏家族的居住地,始于南宋末年。宋室南渡時,王道遷居余杭。王道次子王補之又遷居上虞達溪,成為達溪王氏的始祖。到南宋末年,王補之曾孫王季(1243年—?)為避戰(zhàn)亂,從達溪遷居秘圖山,成為姚江秘圖山王氏的始祖。到王陽明,王氏家族居秘圖山已第十代。
王季生子遜、子華、子俊和子秀四子,其中三子子俊是王陽明的八世祖。子俊生士元、士貞、士正和士仁四子,其中長子士元是王陽明的七世祖。但是,遷居秘圖山的王氏這三代,目前尚未找到相關材料。
士元生綱、紀、維三子。六世祖王綱(1302年—1373年)是陽明先祖中面目較為清晰的第一人。有關他的事跡和記載,主要有早年學習筮法和晚年平定潮州民變,而這兩件事均與明朝開國元勛劉伯溫直接相關。元末天下大亂,王綱奉母命避居于諸暨五泄山時遇到來自終南山隱士的趙緣督,并跟隨他學會了筮法。王綱精通筮法后,與同樣善神算秘術的劉伯溫過從甚密,無論是談道還是說術,兩人難分伯仲。王綱曾對劉伯溫說:“子真王佐才,然貌微不稱其心,宜厚施而薄受之。老夫心在丘壑,異時得志,幸勿以世緣見累,則善矣。”不過,明朝的開國元勛劉伯溫后來還是向朝廷舉薦了王綱。洪武四年(1371年),年近70的王綱被征召進京,拜兵部郎中。不久,潮州一帶發(fā)生民亂,朝廷任命王綱為廣東參議,前往潮州督征兵糧和勸諭潮民歸順。他感覺到此行有兇險,遂與家人一一寫信告別。王綱攜長子王彥達同赴潮州,親往潮州勸諭潮民并平息了民亂。在回途經增城時,有一伙海盜截舟羅拜,強邀王綱“入伙”并擔任首領。海盜們很誠心,每天拜請不已,但王綱厲聲叱罵不止,失去耐心的海盜最終殺掉了王綱。隨后,海盜們想把在一旁哭罵求死的王彥達一并殺掉,但海盜頭目認為“父忠而子孝,殺之不祥”,聽任王彥達將父親的尸身以羊革包裹,帶回老家的禾山安葬。王綱和王彥達的事跡,《明史·列傳第一百七十七》“忠義一”有記載。
王綱有彥達、彥中、彥廣、彥文四子。王綱去世8年后的洪武二十四年(1391年),御史郭純上書,認為應該在王綱去世的地方立廟,而且應該錄用王彥達為官。不過,彥達悲痛父親的為國盡忠而死,返鄉(xiāng)后自號“秘圖漁隱”,粗衣惡食,躬耕養(yǎng)母,終身不仕。王彥達生與準、與本、與實、與朋四子,他把先祖的遺書都付托給了長子王與準,但明確說“毋廢先業(yè)而已,不以仕進望爾也”,并不希望子輩學而優(yōu)則仕。
王陽明四世祖王與準沒有辜負父親的教誨。一方面,他閉門力學,盡讀王氏先祖遺書,又追隨同鄉(xiāng)趙先生學《易》且有所成,甚至得到了朝廷的關注,“遣使訪征”;另一方面,他又精研了當年王綱所得到的筮書,筮術遠近聞名,連知縣也派人來請他占筮;蛟S是不想成為“終日奔走公門,談禍福”的術士,抑或是不想應征為官,王與準逃入四明山中,經年不歸。秘圖山王氏家族到王與準這一代已經衰微,但他卻相信后世會復興。一次他在占筮之后對兒子王杰說:“吾先世盛極而衰,今衰極當復矣。然必吾后再世而始興乎?興必盛且久。”
王與準堅持做隱遁賢君子,但同意讓次子王杰補為邑庠弟子員。王杰自幼即有志于圣賢之學,14歲時已通讀《四書》《五經》和宋代諸大儒之說。入邑庠為弟子員后,深得教諭程晶的贊賞,認為他是東漢著名賢士黃憲這一類的人物。以明經入南京國子監(jiān)后,撰寫的《易春秋說》《周禮考正》等書頗有聲譽,國子監(jiān)祭酒陳敬宗對他寄予大儒的厚望并向朝廷舉薦了王杰。遺憾的是,不久王杰病故于國子監(jiān),兩個兒子王倫和王璨也不在身邊,他撰寫的書稿也隨之散失。
王陽明的祖父王倫是位生性愛竹的塾師。自幼研習儒家經典,尤好讀《儀禮》《左氏傳》與《史記》。他興趣愛好廣泛,雅善鼓琴,喜吟詩作賦;在居住的房屋四周種植竹子,不時嘯詠竹林間,并自號“竹軒”。早年在浙東、浙西當子弟師,后因母老而在家設私塾授徒,并教導王華。王華能夠高中狀元,王倫功不可沒。
王陽明的父親王華在父親的督促下,自小勤學苦讀,尤精通《禮》和《易》學。天順六年(1462年),17歲的王華進入縣學讀書,卻在之后的18年間,屢屢鄉(xiāng)試不中,只得以地方“儒士”的身份外出當塾師。王陽明幼時也是跟著祖父王倫讀書。從王華、王陽明父子日后在科舉考試方面的成就看,王倫在蒙學教育方面應該很有一套。秘圖山王氏家族的命運,因成化十七年(1481年)王華狀元及第而改變。確如王與準所說:“吾先世盛極而衰,今衰極當復矣”,王氏家族的面貌因為王華、王陽明的卓越表現(xiàn)而煥然一新。
。ㄗ髡邌挝唬赫憬f里學院、寧波市王陽明研究院)

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|
去年,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、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。寧波舟山港實現(xiàn)了實質性一...
詳細
|
習近平總書記2·19和4·19兩次重要講話,從黨和國家事業(yè)發(fā)展全局和戰(zhàn)略高度,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(yè)...
詳細
|